去年底,肥城市新城街道巧山村社情民意聯絡員宋友忠聽到村民議論文化生活單調乏味,就把這種呼聲反映給街道,街道又反映給市里。市委、市政府隨即出臺文件,將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列為2011年度政府十大民生實事。截至目前,14個街鎮擁有4000名文化輔導員,組建各類文藝團體300多支,深入農村社區演出70多場次,村民文化生活活躍起來。百姓高興地說:“政府尊重我們的意見,我們真的是社會管理的主人!”
在肥城,像宋友忠這樣的社情民意聯絡員有3000多人,其中農村607名,每個行政村、社區都有1名。他們“長”在群眾中,使政府服務到位,矛盾問題、上訪苗頭化解在“無形”中,避免了“顯形”出事。
肥城市委書記單傳海坦言:“建設美好肥城,經濟要發展,社會更要和諧穩定,把過去單向的管理、控制轉變為為群眾提供周到、便捷、貼心的服務,按老百姓所思所需所盼開展工作,才能把所有事情做到他們心坎上,這是我們社會管理創新的出發點。”
致力于把管理轉變為服務,肥城市圍繞社情民意搜集、公共資源交易、矛盾糾紛化解等難點熱點問題,打造出相應的“三大中心”,充分調動群眾積極參與創新社會管理,讓百姓真正成為社會管理的主體。
去年12月1日,肥城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社情民意服務中心,主要通過熱線、互聯網、服務卡、聯絡員等渠道,搜集處理社情民意,傾聽群眾呼聲;對收集到的信息,通過曲線圖、柱狀圖軟件分析,看哪個時段顯示什么信息最多,哪種類型熱點最集中,做到解決問題緊扣百姓脈搏。去年底,中心通過柱狀圖分析,全市農村要求入托戶共有400多戶,立即向市里寫了調研報告。經科學論證后,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3處街鎮中心示范幼兒園,此事被列為2011年度肥城十大民生實事。
肥城市政法委副書記趙傳興說,社情民意服務中心就是社情民意的“信息庫”“研判部”,便民服務的“督導部”,黨政決策的“參謀部”。中心成立以來,接到群眾訴求信息2200余條,直接督辦落實680條,分流督辦落實1020條,預防化解矛盾2100多起,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的32條建議中,有18條成為決策依據。
在肥城,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被認為是最成功的政府公共職能轉型。“不在河邊站,何必去濕鞋,公共資源交易實行‘陽光行政’,是最大的還政于民,增強了政府公信力。”單傳海說。
像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土地招拍掛等,如果是主管部門各自為戰,標準、流程不統一,監管就難以到位。肥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把這些公共資源交易集中到一個平臺上,實行交易主體與評審主體“雙盲”系統。“換言之,由電腦從專家庫中自動抽取、自動語音通知專家評委,根本沒和投標人見面的機會,確保交易公平公正。”肥城市公共行政服務中心主任趙永軍說。
“公平競爭,心里踏實,贏得開心,輸得服氣。”這是許多投標者參與競爭后的真實感受。2009年12月運行以來,該中心成交各類項目790個,交易總額45.1億元。其中,政府采購項目總成交額8.6億元,比預算節約1.84億元。
在單傳海看來:“上訪老戶,都是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因為一開始就沒處理好,所以才會造成重復上訪。成立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解中心的初衷,就是讓民間解決民間的事兒,把矛盾消滅在萌芽之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月,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解中心接到群眾求助:湖屯鎮小中泉村村民馬玉蘭家門前道路屬公共道路,在村里劃分宅基地時被劃到鄰居的宅基地使用證上,鄰居將道路封起來,給馬玉蘭生活造成不便。中心會同相關部門三次到現場實地查看,共同商定解決方案,經多方協商,求助人6年多未能解決的糾紛終于圓滿解決。2010年以來,全市各級調解組織排查、調解各類矛盾糾紛4500多件,調解成功4400余件。
肥城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成偉說,把群眾放在最重的位置,想問題、作決策多些為民服務意識,社會管理工作就會好做得多。肥城做好“三個中心”建設組合文章,群眾由旁觀者變為建言者,由埋怨者變為建設者,熱心參與社會事務的人多了,社會和諧了。
數據為證:肥城群眾對社會穩定滿意率100%,對政府滿意率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