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市正呈現下滑勢頭,但鄒平縣養豬大戶周元木擔心的不是現在。“近期行情會基本平穩,但是明年7月以后,怕就要‘喝豬湯’了。”
11月3日,秋雨連綿,記者走進長山鎮元木生豬養殖場。育肥區有6個豬舍,分批飼養,見有人來,小豬驚叫四散,5個月的大豬不動聲色,埋頭大吃。時值秋寒畢現,但舍內熱氣蒸騰,屋頂煙囪上涌出股股白煙,養殖場已開始給豬舍輸送地暖。“溫度是豬的萬病之源。”周元木說,“豬舍保溫、降溫,我全用土辦法,比空調還管用。”
說到豬病,周元木認為生豬價格波動,除受農產品市場整體走勢影響之外,可能跟一些地方出現的病情有關,“如果發生豬病,養殖戶必然會加緊拋售,但是病情不會影響母豬,生豬供應還會逐漸恢復,大起大落的可能不大。關鍵在明年下半年。”
從去年6月開始,全國生豬市場開始新一輪繁榮,生豬價格一路高漲到10.8元一斤,一頭豬能有八九百元的利潤,這比周元木計算的每頭200元正常贏利高出數倍。“只要有30%的利潤,人們就敢冒險。而且養豬業進種豬、母豬都是買漲不買落。”確如他所言,新希望集團等多家上市公司都紛紛涉足養豬業。不僅如此,據周元木所知,溫州房地產老板、山西煤礦主,不少都投資上億元建設數百畝的養豬場,臺灣資本也被厚利吸引入行。“上得太猛了,到明年7月又一個新的生殖周期結束,生豬供應一多,恐怕市場要大幅滑坡。如果是這樣,明年年底就糟透了,價格沒法說。”
對于新進資本,周元木并不全都看好。養豬風險大,不僅限于市場波動,更在于豬病控制。一旦發生疫情,即使再有錢,也會賠得一塌糊涂。但是,只要能堅持到下一個養殖周期來,很快就能“上道”了,生豬市場的穩定,還是要靠規模化養殖來實現。“社會散養戶往往一哄而上,一哄而散,行情好時惜售,差時就拋,人為放大了危機。但規模化養殖這種情況就少見,母豬數量、繁殖率還有豬舍都是固定的,育肥豬一茬接一茬,必須不間斷地供應市場,不能壓。”像周元木5000頭的存欄量,如果育肥豬推遲1個月上市,光飼料就要多消耗六七十萬元。
養了20多年豬的周元木認為,養豬很多東西很微妙,關鍵都在細節,一環扣一環,哪兒都不能有紕漏。即使一個自繁自育的小豬場,也得結構嚴謹。
怎么才能養好豬?“關心小豬要象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母豬要象關心老婆一樣。”話糙理不糙。周元木琢磨口蹄疫防治,先后流產65窩豬,確定產前50天的最佳注射防疫期,獲得山東省農業科技進步獎。他舍得花數萬元購入種豬,12年前就自育三元雜交豬,并在全省評比中獲獎。
周元木如今育的是“無抗豬”,在當地頗有名氣。靠自己摸索的“秘方”,他防治豬病不用抗生素。“免疫、保健最重要,只要豬不拉不瀉就能長好。用藥看似省事,人吃這肉有害不說,其實豬生長也變慢,成本還高。”老周的秘方其實是一種生物制劑,當地一種叫“拉拉彎”的野草,是里面的重要成分。
“去年農業部領導來看了我的豬,就要我申請‘綠色豬肉’認證。”周元木一時想不起是哪位領導,在屋里轉了一圈,從長椅后的墻根下扯出一張大幅合影,上面印著“農業部長韓長賦視察”等字樣。
除了要做認證之外,最近周元木還準備再投300來萬元新上自動供料設備。他曾到美國、比利時、荷蘭、丹麥和臺灣等地的養豬場參觀考察,看到人家大都是先進的工廠化管理,員工們衣著整潔,五六個人守著電腦就能管理上千畝地的大養殖場。“看他們工作又輕松又有尊嚴,咱們養豬的太‘孫’了。‘華山一條路’,早晚咱們也要往這個方向走。”周元木說。
新聞來源:大眾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