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100% 轉化“吃干榨凈”
沂南自主研發的生產線創造兩個世界第一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能否“吃干榨凈”,實現全元素100%綜合利用?這一世界性難題在地處沂南的山東稼禾生物有限公司得以破解。記者在該公司看到,小麥玉米秸稈從生產線的一端進去,經過復雜的生物技術發酵和逆流萃取工藝流程,從生產線的另一端依次分離出紙漿、有機復合肥、乙醇等三種高值產品,相比秸稈增值10倍以上,與傳統工藝相比節水95%,且無任何廢水氣渣排放,利用率達100%。
“我們自主研發的秸稈全元素清潔化綜合利用生產線,創造了兩個世界第一。”據稼禾生物副董事長、技術總監任憲君介紹,基于該項技術的良好前景,公司目前已建成了世界第一條萬噸級商業化生物質乙醇生產線、世界第一條生物質全元素分解利用生產線。項目總投資6億元,年可加工秸稈20萬噸,所產三種產品產值可達6億元。
稼禾生物技術部部長王春燕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玉米秸稈為例,一畝地大約可產1噸秸稈,通過全元素綜合利用可產出約500千克有機復合肥、400千克紙漿和100千克酒精,產值超3000元,而目前一畝玉米毛收入僅有1000多元,“不起眼”的秸稈居然遠超玉米的經濟價值。相比經濟效益,環境效應則更為顯著。據了解,在沂南縣支持下,稼禾生物計劃3年內投資100億元在全國建設50家工廠,實現年加工秸稈1000萬噸,產值300億元,打造全國秸稈循環產業的領航者。“轉型升級貴在‘型’動,沂南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正是著眼于打造美麗沂南,建設生態文明,實現永續發展。”沂南縣委書記劉淑秀告訴記者。
為推動縣域經濟科學跨越和鎮域經濟提速發展,沂南縣強力實施“工業強縣壯鎮”戰略,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目標,大力推廣資源綜合利用新技術,以精細化工、優質建材、電動車為代表的“一化一材一車”成為沂南循環經濟的龍頭產業,逐漸在省市循環經濟行業內嶄露頭角,叫響了“沂南循環經濟區域品牌”和“沂南循環經濟發展經驗”。目前,循環經濟產業已占沂南縣工業總產值的五成以上,培育了4家省級資源綜合利用企業、2家省級循環經濟企業、4家市級循環經濟企業。沂南縣被評為山東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01-18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