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優秀技術工人打造成創新品牌
臨礦“技能大師”工作室帶來大效益
將優秀技術工人打造成品牌,擴大品牌技術的影響力和帶動力,2011年底以來,山東能源臨礦集團新驛煤礦以優秀技術工人團隊為核心打造“大師工作室”,已研發出科技創新成果50多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過百萬元。
去年6月,新驛煤礦職工趙四水在家中安裝了一套名為“太陽能家庭用電裝置”的設備,白天通過設置在室外的光伏板給電池充電或給照明及小型用電器供電,夜間及無光照時,由蓄電池組給直流用電器供電。“家里的燈泡、燈管現在都換成了LED燈,瓦數低了,但比原先亮多了。”趙四水說,“家中的充電器、電動剃須刀、收音機等小用電設備現在也都用上了光伏電。”
這一設備的發明人正是新驛煤礦礦井維修電工董強。整天與煤打交道的董強有個與其他煤礦工人不同的愛好—太陽能。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相關知識,研發出一套適合與普通家庭使用、造價低廉的太陽能家庭用電裝置。裝置中的核心部位“太陽能充放電控制器”和“逆變器模”均由他自己制作完成,并已申請了國家專利。
這套太陽能設備的誕生要得益于臨礦集團對“技能大師”科研創新的大力扶持。2011年以來,臨礦集團發掘企業內部技術高、懂研發、會攻關,還能帶徒弟、傳手藝的高級技術工人,并將其命名為“技能大師”。截至目前,已評選出“技能大師”兩名,除董強外,古城煤礦的采掘電鉗工盧立波也榜上有名。“技能大師”不僅能夠獲得每月500元的“大師補助”,還能享受成立個人工作室的待遇。2011年12月,董強就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吸納研究人員19名,其中,包括高級工程師5名、工程師3名、首席技師3名、突出貢獻的技師1名以及高級技師5名。團隊立足生產實際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活動,解決了多項礦山設備安裝、維護的難題。
為避免大塊煤直接進入卡堵設備,以往在洗選過程中,洗煤廠需要配置專人在皮帶側抱選大塊煤,工人勞動強度大,且存在安全隱患。為解決這一難題,董強團隊經過研究實踐,在塊煤皮帶加設大塊煤自動卸載裝置,使得大塊煤直接落地存放,有效防止了大塊煤進入洗煤系統。據測算,該系統一年即可節省人工和材料費用3萬多元。
以往當井下電纜出現出現斷電時,電纜需要運到機修廠,由專人采用截斷法進行檢測。但這種方法維修過的電纜費用高,一根一千米長的電纜除去人工費用就需要花費2500元—3000元。而且維修過程中電纜的電阻增大,直接影響使用效果。針對這一問題,董強團隊研制出專門的電纜斷電檢測儀,不出十分鐘就可查找到斷點,誤差僅一厘米;找到斷點后可現場直接連接,修補后就可投入使用,每年可節省材料費用2.5萬元。這一發明還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由董強團隊研發的隔爆自控型排污排沙潛水泵裝置解決了以往污水處理站需要靠人工操作加藥攪拌的歷史,實現了水泵的自動抽水,同時還兼有自身欠壓、過載、過熱、缺相保護功能。目前,該成果已成功應用于魚臺水泵廠。
董強工作室成立以來,先后完成了PLC柜快速檢修改進方案、變頻器遠控實現方法、壓濾機入料泵軟啟動器的改造50多項等技術創新成果,及時處理重大疑難故障80余項,提合理化建議100多條,累計節約創效上百萬元。同時,工作室還成為“大師帶徒”活動的主陣地,通過將經驗知識,甚至是絕技絕活毫無保留地相互傳授,該工作室新培養出6名技師和20名高級工。
據悉,日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調研組已對該工作室的運行情況進行調查并通過驗收,“董強工作室”有望掛上“國字號”成為全國叫響的名牌工作室。(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8-26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