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是創業的大好時機。政策放寬、輿論放松,機會前所未有的在前方引領召喚,因而眾多的大學生都磨刀霍霍,躊躇滿志地預備創業,即使前期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遭遇挫折的,也不甘沉默,正醞釀臥薪嘗膽,重振旗鼓。
現在的媒體總是在做正面宣傳,旨在鼓勵大學生自己創業,解決我們的就業問題,提高中華民族的風險意識和創新能力,這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某一家媒體上如此報道,中國很多的民營企業,象娃哈哈的宗慶后、青春寶的馮根生、德力西的胡存中、正泰的南存輝等等。先前他們都沒讀過多少書,但一個個都能把所在企業引領到所屬行業的主導地位。他們憑著自己的勇氣和膽略,不顧個人利益的得失,背水一戰的壯志而最后成就事業,造就輝煌。
但是,君不見,95%以上的創業者都是以失敗而告終,有的甚至傾家蕩產,家破人亡,這些血和淚的案例很少在媒體上報道。故筆者在此提出反思創業失敗的反思,提醒創業者創業路上多艱險,經常反思少出錯。
反思一:成長策略錯誤
小企業當大企業運作,全線出擊,四面投資,大網撈小魚。紅高粱一開始就選了快速增長的全國性連鎖模式。正確做法是起步階段把有限資源集中在一個地區,成熟后再拓展新區域。連鎖業布滿風險,不是越大越快越好,速度過快是失敗之源。
反思二:對財務治理,一知半解比一無所知更人害
財務治理中有個“金律”:不能把銀行短期借款用于企業長期投資。盡可能用自有資本和長期負債作為固定資產投資和長期投資。而我們固定資產大部分來自活動負債、短期借款。加之四面投資導致企業運轉不靈。
反思三:沒有建立利潤治理體系,各種資源不能有效、統籌運用,造成財務資源不足
紅高粱條一年生意興隆,這時有專家說,紅高粱前三年可先不講利潤,迅速擴張,把企業做大,資本做大,不要怕負債,要造勢,做品牌。然后賣股權,做上市公司,這叫“零利潤”經營。我以為:“零利潤”經營對初創時期的企業,對低級階段的中式是分歧適的。我們是小企業,是低級,缺少“功夫”,也就是抗風險的能力。